特朗普挂断电话后,中方也亮明立场,泽连斯基顿悟,知道该咋做了
俄罗斯总统普京下令军队从北部、东部和南部三线进入乌克兰领土,拉开了一场持续至今的军事冲突序幕。
这场被称为21世纪欧洲最惨烈战争的俄乌冲突,初期曾被外界预测为一场“闪电战”,但随着乌克兰的顽强抵抗和局势演变,逐步转化为消耗巨大的持久战。
至2025年初,双方军事分界线仍处于胶着状态,但在国际社会斡旋下,俄乌领导人释放出谈判信号,为僵持的局面带来转折可能。
俄军行动初期展现出明显的速决战意图。
2022年2月24日凌晨,俄军机械化部队快速突入乌克兰北部,距离首都基辅最近时仅25公里。
北约军事观察员当时判断基辅防御可能维持不超过72小时,但乌克兰军队利用城市地形构筑防御工事,配合西方提供的单兵反坦克武器,成功阻滞俄军装甲部队推进。
冲突首月发生的标志性事件——俄军遗弃在基辅郊外的坦克被当地农民用拖拉机拖走,成为社交媒体广泛传播的画面,反映出战事初期俄军遭遇的意外挫折。
同年4月起,俄军将战略重心转移至东乌顿巴斯地区。
该地区自2014年以来存在分离武装力量,被俄罗斯视为重要战略缓冲带。
尽管投入大量兵力,俄军始终未能完全控制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的行政边界。
地面战斗逐步演变为火炮对决与堑壕战,双方沿接触线形成纵深约20公里的防御体系。
这种作战模式导致前线伤亡数字持续攀升,莫斯科在2023年实施三次局部动员,累计征召超过50万预备役人员,国内适龄青年中出现躲避征兵的潮流。
长期军事冲突对俄罗斯国内产生复杂影响。
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普京支持率从开战初期的83%高位逐渐回落,至2025年1月降至67%。
经济领域呈现两极分化:军工复合体保持24小时运转,导弹和炮弹月产量较战前提升300%,但民用制造业因西方技术封锁和劳动力短缺面临困境。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2024年达到19.7%的峰值,基本食品价格较冲突前平均上涨2.3倍,引发普通民众生活压力。
西方国家的应对策略形成多维压力。
能源领域,欧盟通过《RepowerEU》计划,将俄罗斯天然气进口量从2021年的1550亿立方米削减至2024年的120亿立方米。
作为补偿措施,德国延长三座核电站运营期限至2030年,欧洲LNG进口量增加至1.7亿吨/年。
金融制裁使俄罗斯外汇储备冻结约3000亿美元,但能源出口收入支撑其维持战时经济,2024年军费开支占GDP比重升至8.9%。
军事援助构成乌克兰持续抵抗的物质基础。
截至2025年2月,美国对乌军事援助总额达1130亿美元,包括4500套“标枪”反坦克导弹和320辆主战坦克。
荷兰与丹麦承诺提供的F-16战斗机已有48架交付,主要用于防空作战。
这些装备帮助乌军维持防线完整,但也导致国家基础设施严重损毁,约三分之一的发电设施和15%的农业用地遭破坏,联合国的统计显示已有800万乌克兰公民登记为难民。
战场僵局促使双方重新评估谈判可能。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2024年11月修改其长期坚持的立场,表示“不预设条件”与俄罗斯进行对话。
此前一个月,美国国会冻结300亿美元的新援乌预算,欧盟600亿欧元援助计划也因成员国分歧未能如期落实。
俄罗斯方面,普京在2025年1月与特朗普进行专题通话后,宣布准备好“基于现实基础”继续谈判。
这被外界视为双方试图寻找停火契机的信号。
国际调解力量的作用逐渐凸显。
中国自2023年起在联合国安理会推动多轮和平倡议,主张尊重各国主权安全的同时,考虑冲突的历史经纬。
沙特主导的吉达会谈已举行七轮,尽管尚未达成具体协议,但建立起第三方沟通渠道。
日内瓦裁军会议平台的数据表明,2024年全球武器运输总量较冲突前下降12%,反映出主要国家避免局势升级的谨慎态度。
当前局势表明,军事手段难以达成任何一方的预设目标。
基辅保持领土完整的诉求与莫斯科追求的战略缓冲区构想仍存在根本分歧,但持续三年的冲突已造成双方超过45万军事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估算达1.7万亿美元。
在民生压力和国际调停的双重作用下,俄乌均在寻求体面的停战方案。
虽然实质性谈判尚未启动,但近三个月来前线交火频次下降30%,部分地区出现非正式停火现象,为下一步外交努力创造了必要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