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张震将军:退休三次都失败!

张震将军,源自湖南平江,1914年10月降临人间。自1930年7月起投身工农红军,同年10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他荣获中将军衔,1988年则荣膺上将军衔,成为开国中将中最后离世的一位。张震将军在长达近70年的军旅生涯中,为我国人民军队的壮大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他在七十高龄之际,三次退休计划均未能成行,这一故事亦成为了我国军队发展历程中的一段美谈。

从副总长至国防大学校长

“以往你总是忙碌,今后我们便有更多闲暇时光可以闲聊。”

3月18日,总参谋部召开了一场各部局领导干部的会议,正式发布了中央军委的任免令。在离职的讲话中,张震表达了对军委决定的坚决支持,并热情地欢迎了新加入总参谋部的同仁。他满怀感激之情,对杨得志总参谋长及全体同事在过去五年多里对自己工作的协助表示了诚挚的谢意。他曾对部分同事感慨道:“我的军事生涯至此画上了句号。”遵循杨得志的建议,在完成为期三个月的工作交接之后,卸任的同志们便可安心享受退休生活。

当前,中央军委正紧急筹划缩减军队员额至100万的计划。鉴于张震曾担任总参工作并参与此事,他亦受邀参与相关会议。在一次会议结束后,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单独留张震,询问他对将军事、政治、后勤三大学院合并为一所国防大学的看法。早在1982年军队体制改革阶段,军委便考虑过三大学院的合并,但受限于各种因素,未能实施。如今,军委决定减员至100万,若再不采取行动,矛盾将愈发尖锐。因此,当杨尚昆就三大学院合并事宜征询张震意见时,他即刻表示全力支持。4月3日下午,杨尚昆邀请张震进行谈话,并直接提出由他负责国防大学的筹建,询问其意见。张震对此感到意外,未曾料想军委会将如此重任赋予自己。鉴于三大学院的主要领导均具备丰富的教育经验,尤其是军事学院院长兼第一政委萧克和政治学院院长兼政委刘志坚,他们的资历和声望均高于张震,张震便向杨尚昆建议由萧克或刘志坚负责筹建国防大学,相信他们能比自己做得更好。杨尚昆回应道,虽然萧克和刘志坚能力出众,但鉴于他们目前仍在学院任职,且年龄稍长,由他们负责可能在工作上存在不便。他认为,张震更适合这项任务。

张震曾在南京军事学院度过了长达12年的职业生涯,在那段“文革”的动荡岁月里,他饱经磨难。对于那所院校,他既怀有深厚的情感,也留下了一道道难以愈合的伤痕。在内心深处,他并不愿意重返学校。然而,一转念间,他意识到杨副主席只是要求他负责筹建工作,并未明确要求他重返学校担任职务,因此,他觉得自己不便推脱。于是,他这样回应道:“那就让我尽一份‘余热’吧。”后来,在与杨得志的谈话中,杨得志幽默地戏称:“你这是‘下马’而不‘解甲’啊。”

1988年,徐向前将军与国防大学校长张震(居右)、政治委员李德生(居左)同聚一堂。

“指派张震同志负责牵头,并吸纳三总部相关同志参与,共同负责国防大学的筹备工作。”

秉承中央军委的明确指示,经深入调查研究,筹建领导小组精心草拟了《关于筹建国防大学的意见》。在正式提交军委审议前,张震同志提议召开三总部办公会议,对文件进行详细审议。继此,张震同志又分别咨询了萧克、刘志坚、徐芳春、曹思明等同志,他们一致表示支持。经过军委常务会议的充分讨论,原则性通过了《关于筹建国防大学的意见》。在研究国防大学筹建方案的同时,军委亦着手考虑学校领导班子的配置事宜。张震同志负责筹建工作不久,总政治部主任余秋里便告知他,军委有意任命他为国防大学校长。随后,军委逐步明确,决定由沈阳军区原司令员李德生同志担任政治委员一职。

九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隆重召开。张震同志亦出席了此次盛会。为深化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建设,会议期间,共有64位年事已高的中央委员会成员卸任,同时,56位资深同志被吸纳进入中央顾问委员会,张震亦名列其中,按照当时的表述,即所谓“退居二线”。张震心中所想,待国防大学的筹建任务圆满完成后,便可以卸下重担,安享晚年。他认为,一线的工作理应由更为年轻的同志们承担。于是,张震向军委领导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然而,军委并未接受他的建议。11月30日,经中共中央的批准,中央军委正式发布了关于国防大学领导班子配置的命令。张震同志被任命为校长,李德生同志则担任政治委员。

由国防大学校长升任国防大学校长兼政委

1986年1月15日,晨曦初照,国防大学的成立大会隆重举行。大会由李德生同志亲自主持。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同志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发表了充满热情的贺词。中央军委主席杨尚昆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三大学院对我军革命化、正规化和现代化建设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杨尚昆同志详细阐述了军委决定将三大学院合并、成立国防大学的原因,并勉励国防大学的全体教职员工,立志将学校办成一所世界一流的军事学府。他特别强调,国防大学必须培养出能够引领现代战争、决胜千里的杰出将帅。

1985年12月19日,在国务院与中央军委的共同批准下,我国顶尖的军事教育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于北京正式成立。张震同志荣膺任命,成为国防大学的首任校长。

杨尚昆发表讲话之后,中央军委的代表将神圣的军旗颁授给了国防大学。张震同志作为代表,庄重地接过旗帜,踏着整齐的步伐前行,完成了一整套庄严肃穆的军礼,然后双手高举军旗,向全校的教职员工进行了展示。这位年迈七旬的军人,此刻内心激荡,思绪万千。回想起革命战争时期,我军战士们高举着军旗,英勇奋斗,前赴后继,不惜流血牺牲。今天,军委将这面军旗授予国防大学,充分彰显了党中央、中央军委对国防大学的深切信任和殷切期望。随后,张震同志代表全校教职员工发表讲话,承诺将秉承我党我军的优秀传统,传承我军办学育人的宝贵经验,坚持不懈地进行改革创新,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全面贯彻执行国务院、中央军委【1985】139号文件精神,努力培育出国防现代化的新型人才,圆满完成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赋予的光荣使命,为八一军旗再增新的荣光。

“没有空调,他们能办公,我们为何不能?”在酷暑季节,他们依旧坚持使用电风扇。在国防大学共事五年的张震和李德生,无论面对何种情况都能齐心协力,关系融洽。1988年,在新的军衔制度实施中,张震、李德生与洪学智、刘华清等17位同志一同被授予上将军衔。

“德生同志是一位资深的革命者,历经革命战争的严峻考验,积累了丰富的部队管理经验,工作始终勤勉尽责、兢兢业业。在国防大学任职期间,他严谨对待党委工作、政治工作,并对教学、科研等各项事务给予了密切关注,与张震同志紧密协作,充分发挥了核心领导作用”;“德生同志工作作风深入实际,平易近人,善于团结同志,深受群众好评。此次退休安排,主要是基于对身体健康状况的考量。”

在国防大学的成立典礼上,杨尚昆亲自向张震颁授了军旗。

当李德生退隐幕后,张震向中央军委提议道:“我们同生共事,我年长他一二岁,若是离职,愿与他并肩离去。”经军委深思熟虑,鉴于国防大学建设的迫切需求以及张震良好的身体状况,最终决定让他继续留任,并赋予他政治委员之职,同时担任校党委书记一职。于是,年满七十六岁的张震成为了全军大军区正职领导干部中年龄最长的一位,亦为当时现役上将中最为年长者。

国防大学校长兼政委→中央军委副主席

1992年,张震年届七十八岁,迈入了古人所谓“杖朝”的暮年。他对退休一事早已有了深思熟虑。在当年四月召开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张震坦诚地表示,此次会议将是他在军委的最后一次出席。他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在军队建设战略指导、体制编制、教育训练等方面的深入思考和独到见解。此后,张震又向军委领导递交了一份正式的书面报告,恳请指派一位合适的同志来接替他的职责。

当张震再次筹划着退休事宜之际,恰逢九月的中旬,一位同志前来传达了中央领导的意见:依据小平同志的提议,中央正在考虑,在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上,邀请张震参与军委的领导工作。这一决定对张震而言,实在是太过突然,他毫无心理准备。那一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张震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之重,反观自身,文化素养不深,对高科技知识的掌握也有限,且在指挥现代战争方面经验不足。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在全军在职干部中堪称年事已高,恐怕难以承担如此重任。然而,他也深知,党和国家正处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关键时期,保持军队的稳定,是党和国家继续深化改革、实现发展的坚实基础。作为一名资深党员、资深战士,在党和军队需要自己的时刻,他应当毫不犹豫地服从组织的安排。

1992年,邓小平与张震握手。

10月6日,邓小平致信中央政治局,就中央军委的人事安排提出看法:“未来军委的日常工作,将主要由刘华清、张震两位同志在江泽民同志的领导下负责。据我所知,刘华清、张震同志对军队事务最为熟悉。在选拔新一代接班人的过程中,应由深谙军队事务的人员承担此重任。”邓小平在信中特别强调,“军队的团结统一至关重要,必须保持老红军的优良传统。”中央政治局完全赞同邓小平的观点。

在10月12日至18日举行的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张震再次踏入中央委员会的行列,成功当选为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的成员。紧接着,10月19日,第十四届一中全会选举江泽民担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并决定任命刘华清和张震为中央军委副主席,负责协助江泽民主席处理军委的日常事务。与此同时,迟浩田、张万年、于永波、傅全有也被确定为中央军委委员。由此,新一届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正式组建成立。

10月20日,邓小平,时年已88岁,与刚当选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们一同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前来参加党的十四大的代表们。当他的步伐临近张震时,他忽然停下,紧紧握住张震的手,关切地询问他的年龄及健康状况。张震激动地回应道,他今年已经78岁。邓小平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说道:“你比我年轻十岁,还能再干一届。”他叮嘱张震务必协助江泽民同志,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将我军各级领导班子调整并建设好,确保各级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的路线的同志手中。张震深知,军委副主席这一职位历来由德高望重的老帅们担任。如今,党将他置于如此重要的位置,他不禁感到责任重大,如履薄冰。张震深知,唯有勤勉工作,不辜负使命,为我国人民军队的建设再献一份力,方能对得起中央和邓小平同志的期望与重托。于是,作为一名老战士,张震遵照邓小平的教诲,在随后的几年中,尽职尽责,与军委其他同仁共同经历了党和国家、军队的重要历史阶段。他与刘华清并肩作战,积极协助军委主要领导,坚持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坚守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传承老红军的优良传统,确保人民军队建设的正确方向,不断开拓军队各项工作的崭新局面。

“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餐。”这个年纪,谁也无法预料何时会有意外发生。他曾深思熟虑,建议在党的两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空档期,军委适时吸纳几位较为年轻的同志,以促进新老交替,确保军委领导层的稳定。后来,江泽民向张震透露,中央亦有着相同的考量。1995年9月,经过周密的酝酿,十四届五中全会决定增补张万年、迟浩田为中央军委副主席,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军委的领导阵容。此举也为十五大的军委人事安排奠定了基础,确保了工作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八十三岁卸军装,披上工农旧衣裳。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张震同志平日对诗歌的研究并不多,但此刻的吟咏,正是他作为一名老战士真挚情感的流露。

9月12日至18日,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在随后召开的十五届一中全会上,新一届中央军事委员会应运而生,江泽民同志担任主席,张万年、迟浩田同志继续担任军委副主席。19日晚,军委召开会议,全军各大单位领导同志齐聚一堂。张震同志在会上表达了对十五大决议的全力支持,对新组成的中央军事委员会表示衷心的拥护。他满怀感激地感谢同仁们对他过往工作的支持,并坦诚地表示:“作为一名历经风雨的老战士、老党员,我在人民军队的战斗与工作中度过了毕生。如今,在军队在职干部中,我是年龄最长的。我感激党和军队对我的信任,然而,以我如此之高龄仍坚守岗位,实不利于年轻一代的成长,也不利于军队的长期发展。如今,我已退出现役,成为了一名退休老人,内心充满喜悦。我与人民军队同呼吸、共命运,对军队怀有深厚的感情。即便退休,我仍将不断学习,关注党和国家的事业,关心军队的进步与发展。”至此,张震同志68年的军旅生涯,圆满画上了句号。

足球资讯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