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块钱一碗的牛肉粉,碗大得能当脸盆用,端起来轻飘飘像捧着个空碗。开业那天老王排了四十分钟队,筷子一搅心凉了半截——粉量刚够盖住碗底,牛肉片薄得能当剪纸用。隔壁桌的大姐直接喊出声:"俺滴娘哎,这粉是给麻雀吃的?"
玻璃厨房里,九零后老板小陈正盯着抖音后台数据乐开花。开业七天团购券卖出八千多张,评论区却悄悄炸了锅。有个戴眼镜的小伙拍视频吐槽:"各位老铁看好了,这牛肉片薄得能当X光片使。"视频点赞转眼破万,底下清一色回复:"老板这波在大气层,六块钱买了个寂寞。"
后厨的刘师傅急得直跺脚。新换的米粉供应商给的货,开水一泡就烂成糊糊。案板上堆着三指宽的牛肉,切肉机一过就变成透明薄片。"这不坑人嘛!"刘师傅把菜刀剁得咣咣响,小陈却盯着手机头都不抬:"叔您不懂,互联网要的就是流量。"
街对面开了十六年的张记粉馆,这几天突然排起长龙。张婶端着海碗跟熟客唠嗑:"现在的年轻人啊,净整些花架子。"她家牛杂粉堆得冒尖才卖九块,汤锅里整天咕嘟着牛腿骨。有食客把两家粉放一起对比拍视频,评论区立马有人算账:"张记这碗少说二两肉,新店那碗凑不出半两。"
小陈的账本到第三个月就撑不住了。抖音团购每单要被抽走三成,探店达人还要分走两成推广费。算下来六块钱的粉实际进账两块六,连一次性碗筷成本都裹不住。那天他红着眼把牛肉供应商叫来,对方叼着烟直摆手:"陈总啊,现在生牛肉都三十五一斤,您这价连牛毛都买不着。"
九月最后那个周末,店里突然贴出"充值100送50"的横幅。穿校服的中学生刚充完钱,隔周再来就看见价目表上明晃晃写着"牛肉粉8元"。孩子们举着手机在店门口炸开锅:"这不坑学生嘛!"视频转眼被顶上同城热搜,店铺评分像坐了滑梯似的往下掉。
卫生局来人检查那天,后厨冰柜里化冻的牛肉渗着血水。穿制服的工作人员皱着眉头记录:"食材储存不规范。"刘师傅蹲在门口闷头抽烟,跟洗碗工老李嘀咕:"早说不能用那批便宜肉,年轻人非要搞什么互联网思维。"
转让告示贴出来那天,有个穿皮衣的中年人围着店铺转了三圈。他掰着手指跟小陈算账:"你这碗粉光原料就要四块二,还不算人工水电。"小陈盯着手机上四千多条差评发呆,突然想起开业时有个老头说的话:"小伙啊,吃进嘴的东西糊弄不得。"
街角水果摊的老板娘看得最透。她见天看着新店顾客从排队到骂街,最后全涌进张记粉馆。"现在这些娃做生意,净整些虚头巴脑的。"她边削菠萝边跟顾客唠,"你瞧人家张婶,十几年就守着一锅汤,墙上还贴着进货单呢。"
玻璃门上"开业大吉"的贴纸还没撕干净,新来的租户已经开始量尺寸。路过的大爷摇头叹气:"六块钱想吃牛肉粉?我年轻时候粮票换碗素面还要二两票呢!"外卖小哥停下车拍照发群里:"兄弟们避雷啊,这家店换汤不换药又要开业了。"
张婶这几天总往对面瞅。她家灶台上摆着本泛黄的账本,密密麻麻记着十六年来的肉价涨幅。"牛腩从八块涨到三十五,俺这粉才涨了三块钱。"她撩起围裙擦擦手,"街坊们吃惯了这口味道,少赚点就少赚点吧。"
环卫工老周扫到张转让合同,上面小陈的签名力透纸背。他记得这小伙子开业时还给他送过免费券,那碗粉里的牛肉他数了数,统共七片半。"做生意跟扫地一个理儿。"老周把废纸团扔进垃圾桶,"耍花枪不如实实在在。"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