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毛主席喊他阿丕,他一句话调粮千万斤,却拒为孙子安排工作

毛主席喊他阿丕,他一句话调粮千万斤,却拒为孙子安排工作

寒风刮在身上,跟刀子似的,两个年轻人裹着一条薄得像纸的毯子,在山洞里冻得牙齿咯咯作响。这可不是什么电影桥段,是赣粤边游击区里,陈丕显和杨尚奎同志熬过的无数个夜晚之一。

那种冷,是钻到骨头缝里的,牙齿不停地打架,撞得发酸,感觉整个下巴都不是自己的了。就是在这种鬼地方,他们硬是撑了三年。这三年艰苦卓绝的“南方游击战争”,把一个十几岁的“红小鬼”,锤炼成了一块真正的钢铁。

说起这个陈丕显,那真是个天生的革命者。福建上杭的一个普通家庭,1929年,当地搞南阳暴动,年仅13岁的他二话不说就投身进去,成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的一员。

没过多久,他就当上了儿童团的总团长。到了15岁,人家孩子还在懵懵懂懂,他已经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在当时绝对是凤毛麟角。

这小伙子不光有股子闯劲,脑子还特别灵光。在中央苏区,条件差得叮当响,他居然一手操办起了一份给孩子们看的刊物,叫《时刻准备着》。这事儿让毛泽东、周恩来这些大人物都对他刮目相看。

大伙儿都喜欢这个机灵又能干的年轻人,不喊他大名,亲切地叫他“阿丕”。这个昵称,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喜爱和期许,也伴随了他一生。

抗日战争的烽火燃起,阿丕的人生也翻开了新的一页。他被派往苏中地区,担任区党委的副书记。在那片被日伪军犬牙交错占领的土地上,他干了一件大事——推行“二五减租”。

这政策说白了,就是给农民实实在在的利益,减轻他们的负担。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才会打心底里拥护你,跟你一起打鬼子。人心,就这么一点点聚拢起来了。

苏中根据地的名声越来越响,连当时大名鼎鼎的爱国人士邹韬奋都慕名而来。邹韬奋可不是一般人,他是“七君子事件”里的硬骨头,是全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他来看,就是来检验你这个根据地是不是动真格的。

陈丕显和粟裕等人陪着他到处看,看民兵,看妇抗会,看儿童团,看基层的民主选举。邹韬奋越看越心惊,也越看越佩服。他感慨万分地说,自己搞了一辈子民主运动,跟苏中根据地这套实打实的东西比起来,简直就是“隔靴搔痒”。

能让邹韬奋这样的人物说出这种话,可见当时苏中根据地的建设,确实是做到了实处。

日本投降后,陈丕显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解放战争中。渡过长江,解放苏南,建立新的政权。后来,他调任上海,协助陈毅市长,去收拾那个号称“东方巴黎”的烂摊子。

那会儿的上海,可不是一般的复杂。投机倒把、黑帮横行、特务潜伏,物价飞涨得跟坐了火箭一样。光是稳定金融秩序的“银元之战”,就打得惊心动魄。陈丕显和陈毅一道,硬是把这座冒险家的乐园,改造成了人民的城市。

官越做越大,地位越来越高,可陈丕显心里头,始终揣着他那个闽西老家。

1960年,他回了趟福建。这一走,就是28年。当时正值困难时期,他听说老家龙岩地区普遍缺粮,乡亲们都在挨饿。他心里急得不行,立刻找到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叶飞。

他没有绕弯子,直接汇报了情况,请求省里紧急支援。叶飞很快拍板,调拨了1300万斤稻谷给龙岩。这批粮食,对当时的龙岩百姓来说,就是救命粮。乡亲们提起陈丕显,都叫他“救命恩人”。

一句话,能调动千万斤粮食,可见他当时的地位和分量。可权力这东西,在他手里,从来不是为自己家人谋福利的工具。

1986年,他再次回乡。这时候的他,已经是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了。有亲戚找上门来,想让他给孙子安排个好工作。这在很多人看来,不过是举手之劳。

陈丕显听完,脸一沉,当场就给拒了。他还听说,政府补助了3000块钱,修缮他家的祖屋“位三堂”。他立刻要求把钱退回去。在他看来,公家的钱,一分一毫都不能乱花在自己身上。

1989年,他第三次回乡,是去参加古田会议60周年的纪念活动。会后,他专门回了一趟母校龙田书院。看到学校的窘境,听到师生们盼着复办中学的愿望,他深有感触。

他说:“没有人才,没有知识,经济就发展不起来。”在他的关心和推动下,龙田中学很快就复办了。他为家乡做的,不只是一时的救济,更是长远的谋划。

他在上海工作期间,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推动了30多家上海工厂迁往福建。这对于当时工业基础薄弱的福建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为福建后来的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回看陈丕显的一生,从那个在山洞里冻得瑟瑟发抖的“红小鬼”,到主政一方、位高权重的国家领导人,他的人生轨迹波澜壮阔。可最打动人的,反倒是那些具体的细节。是他对乡亲的那份牵挂,是他对权力的那份敬畏,是他对未来的那份远见。那个被毛主席、周总理亲切称呼的“阿丕”,似乎从未走远,他一直活在那些被他帮助过的人们心里。

足球资讯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