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乾隆46年,甘肃天降大雨,乾隆怒杀整个甘肃官场的官员

1781年,清乾隆四十六年,阿桂率领军队赴甘肃镇压叛乱。正当大军抵达甘肃时,天降大雨,道路泥泞,部队行动受阻,境况极为艰难。这样的天气变化,竟令数十名甘肃官员最终命丧黄泉,而所有故事都自那年春天的一场动乱说起。

撒拉族苏四十三因不堪忍受持续的压迫与歧视,联合民众举行起义,大肆反清。兰州知府、河州副将命丧乱军之手。叛军攻至兰州城外,激烈战斗之后,守军折损逾三分之一,形势岌岌可危。甘肃各级官员焦虑无措,紧急向朝廷请求支援。

乾隆得悉乱情后大为震怒,决定调集阿桂与和珅亲率兵马驰援,并认定陕甘总督勒尔谨失职,予以革职查办。镇压大军正值行进途中,却遇上了甘肃罕见的连日大雨,推进不畅,战争进度受阻。乾隆眉头紧锁,心头疑团丛生。多年来甘肃干旱猎猎,缘何大军一至便疾雨不断?此事是否另有隐情?皇帝遂派密探深入甘肃探查。

调查清楚后,乾隆发现实际上的气候与官员上报的“大旱”截然不同。事实上,甘肃并无连年旱情,所谓灾情纯属虚构。就在大军困顿之际,官员王延赞上疏请命,声称愿以自己多年积蓄的四万两银子捐作军饷,以解燃眉之急。正是王延赞的这一“仗义疏财”之举,令乾隆起疑,派人彻查。结果,这一查竟揭开了巨大贪腐黑幕。

甘肃地处西北,生存艰难,战事频仍,经济贫困。为了纾解国库压力,朝廷允许实行“捐监”制度即民间出钱或出粮,购买国子监学生资格,本质是明码标价的“文凭买卖”。尽管合理性值得今日之人质疑,但在清朝工商业尚未发达、税赋短绌的背景下,此举短期内缓解了财政困窘,类似政策逐步推广到全国。随之而来的是官员贪赃舞弊屡见不鲜。乾隆见弊端丛生,遂哀而止之,唯独允许甘肃继续行之以应特情。

由此,主持甘肃捐监的官员素质变得举足轻重。乾隆慎重选拔,将原浙江布政使王亶望调往甘肃,原因有三:王亶望过往任职甘肃,熟悉情势,政绩为人称道,且清名远播;他工作勤勉,形象良好,乾隆对其印象颇佳;再加上其父王师亦为有口皆碑的清官。王亶望也向皇帝再三承诺,定不徇私舞弊。

现实常常与初衷不同。乾隆自信慧眼识人,最终在王亶望身上跌了大跟头。值得玩味的是,王亶望的高官亦并非凭借科举而得,而是在“官场买卖”中获得。正因如此,王亶望将仕途视作投资,谋求“回本”与厚利。他所谓的“清廉捐资”,其实是为博名声和利益铺路。经此技巧,他终成浙江布政使,正欲大展拳脚时,又被调至甘肃。

王亶望虽被重新任用,但心中难掩不满,他怀疑自己被疏远排挤,不免滋生逆反。受命捐监之后,他安排亲信蒋全迪出任兰州知府,共同操控政事。他亦知皇帝用心谨慎,先主动拜见总督勒尔谨,客气递送杭州特产,表明合作之意。恰逢勒尔谨奉旨配合王亶望,自然表面顺应。

表面一团和气,私下却大肆贪墨。王亶望与蒋全迪联手,滥收“折色”即以银代粮。按例,需收“本色”,以粮食换监生资格。王亶望却私下决定全部收银子,造成粮仓空虚。勒尔谨得知后勃然大怒,但受皇帝严令与王亶望配合,他心生顾忌,最终选择默许,与之沆瀣同流。

“大雨无粮”的骗局很快形成闭环。每逢上报,王亶望谎称甘肃大旱,颗粒无收,请求赈贷。乾隆见状亦难以深究,批准拨银开仓。如此一来,赃银入囊,粮仓被掏空,上上下下官员纷纷参加分利。

这套贪腐体系,连后来继任清官王延赞也一度难以撼动。王延赞上任后,发现弊端,曾设法收本色,不与前任同流合污。然而此番触动既得利益,遭诸多官员消极抵制,政令难畅。无奈之下,他最终屈服,自己也被卷入贪腐之中。

多年后,正值大军受阻于甘肃暴雨之际,乾隆对连年“天灾”与大批官吏捐银的关联心生疑虑,下令严查。最终查明,从上至下,113名涉案官员浮出水面,其中半数余被斩首,其余流放发配。王亶望被处死,勒尔谨被赐自尽,王延赞亦遭判绞刑。一场始于地方政策、蔓延于官场的巨型贪腐案,至此落下残酷帷幕。

足球资讯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