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三千越甲可吞吴”。可绍兴人提起自家,总爱说“师爷多、算盘精”,好像这地方的人天生就爱耍心眼儿,跟“能打”俩字儿沾不上边儿。您要问越甲咋来的?保不齐有人琢磨:莫不是像现在雇保安似的,找的外地“雇佣军”?
看完最近“浙BA”篮球联赛第一阶段,这事儿算是有了新说法。您瞧,诸暨赛区从头赢到尾,余姚赛区也没掉链子,萧山更是六战六捷坐上杭州东部头把交椅,杭州赛区出线都十拿九稳。要说这三块地儿,历史上可都是绍兴府下辖的八县成员——现在余姚、萧山早“单飞”成了宁波、杭州的区,诸暨也常被说成绍兴的“叛逆小子”,可您瞅瞅这篮球场上下的架势,古绍兴那帮“乡野兄弟”的骨头缝里,还真藏着股子“能打”的狠劲儿。
就说诸暨队吧,第一场对上嘉兴某队,开场就被压着打,比分落后十来分。您猜怎么着?他们家球员愣是咬着牙硬扛,大前锋抢篮板跟“抢馒头”似的,小个子后卫突破时撞得防守队员直晃悠,连场边的啦啦队都跟着吼得脖子通红。末了儿硬是逆转赢了,赛后主教练擦汗说:“我们这帮队员,从小在江边跑大的,爬树掏鸟窝、下河摸鱼虾,劲儿使惯了,比赛哪能轻易服软?”
余姚队更有意思。他们主场设在余姚中学,看台上坐满了举着“阳明故里”应援牌的学生。有一场加时赛,主力中锋膝盖磕破了皮,队医刚要上药,他摆摆手说“没事儿”,裹着纱布接着打。最后赢了球,队友把他架起来抛向空中,底下观众喊得嗓子都哑了——这架势,跟古代战场上“陷阵之士”冲锋陷阵有啥两样?
萧山队更绝。六场比赛里,有三场最后三分钟才分胜负。有回对手领先两分,萧山队最后一攻,控卫拿球运到三分线外,突然一个急停变向,防守队员扑过来,他顺势把球往地上一砸,“唰”地从两人中间钻过去,高高跃起投进压哨球。场边解说都喊破音了:“这哪是打篮球?简直是古战场上‘一人当先,万夫莫开’的架势!”
您说巧不巧?绍兴府这地儿,自古就有尚武的底子。别的不说,就说我小时候听老辈人讲,绍兴乡下过年舞龙灯,那龙灯骨架全是竹篾扎的,得几个壮小伙儿举着跑,稍不留神就散了架。还有划龙舟,每年端午,曹娥江里十几条船齐头并进,鼓手敲得震天响,划手们喊着号子憋红了脸,那劲头儿跟打仗冲锋没两样。更别说绍兴历史上出过不少武术世家,拳术、棍术代代传,连菜市场卖鱼的阿伯,拎鱼刀的手都比旁人稳当。
现在再看这“浙BA”赛场上的诸暨、余姚、萧山队,哪支不是把这份“能打”的劲儿从老辈儿传到了今天?他们不是啥“雇佣军”,就是土生土长的绍兴府子孙——以前扛锄头种地能扛饿,现在打篮球能拼赢;以前划龙舟能争第一,现在打比赛照样能咬到最后。
说到底,“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故事,从来不是光靠计谋赢的。要是没那股子“死磕到底”的狠劲儿,再精妙的计策也得落空。如今这篮球场上的“三千越甲”,不过是把老祖宗的那股子拼劲儿,从战场上搬到了球场上罢了。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