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德国教授在讲座上曾抛出疑问:近代史上,中国的国门被不止一国叩开,但为何唯独对日本的恨意,如此刻骨铭心?台下一位老教授只用了六个字回答:“你去过南京吗?”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深层的民族记忆,这道伤疤之所以至今仍未愈合,原因远比侵略本身更为复杂。
答案的一半,藏在德国人自己的历史里。1970年,时任西德总理的勃兰特在华沙犹太隔离区纪念碑前惊天一跪,替整个德意志民族忏悔。这一跪,不仅是政治姿态,更是一种对历史罪责的彻底承担。此后,德国将纳粹历史写入教科书,立法禁止否认大屠杀,甚至连中国研究所需的南京大屠杀部分档案,都是在德国外交部的资料库中找到的。
相比之下,日本的选择却截然不同。当德国总理跪下时,日本的政客们却在走向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这种参拜在日本投降纪念日等敏感时期尤为频繁,甚至一份民调显示,六成日本民众认为首相理应如此。历史在他们的教科书中被扭曲,“侵略”变成了“进入”,“南京大屠杀”被淡化为“南京事件”,连“慰安妇”都成了“战争中的特殊情况”。
一场超越战争的暴行
所有侵略都伴随着暴力,但日本侵华期间的行为,其残忍程度与系统性,已经远远超出了战争的范畴。就连当时身在南京的德国纳粹党员拉贝,都在日记中惊呼,怀疑日军是由“释放出来的囚犯组成的”,因为“正常的人不会做出这等事来!”
他笔下记录的,是1937年12月13日之后长达六周的人间地狱。在这场有组织、有预谋的屠杀中,三十万手无寸铁的平民与战俘被残害。这位德国人拼尽全力划出一片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庇护了二十五万中国人,但这片小小的孤岛之外,是无尽的血海。
日军的暴行不止于南京。臭名昭著的731部队在哈尔滨等地建立基地,将活生生的中国人、苏联人、朝鲜人当成实验材料,进行细菌、毒气、活体解剖等反人类实验。而在广大的华北地区,日军推行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更是旨在制造“无人区”,进行种族灭绝式的清剿。他们甚至逼迫中国人互相残杀,伪军数量一度高达118万,这不仅是肉体的屠戮,更是对一个民族精神的撕裂。
从未等到的那句道歉
如果说战争的创伤是历史的必然,那么战后的态度则决定了这道伤口能否愈合。中国并非没有放下过仇恨,对于曾经的八国联军,尽管历史课本上清晰记载着他们的掠夺与罪恶,但今天的中国人已能相对平静地看待。因为那些侵略,更多是出于经济掠夺和殖民扩张的贪婪,其目的直指真金白银与土地。
日本则完全不同。它的侵略从一开始就带有“灭国”的意图,不仅要掠夺资源,更要从文化上进行奴化教育,妄图彻底抹杀中华民族的独立性。这种性质上的根本差异,决定了伤害的深度。更致命的是,这场战争结束后,中国从未等来一句真诚的道歉。
时至今日,日本官方在提及侵华历史时依旧闪烁其词,甚至有右翼政客倒打一耙,声称是中国在“污蔑”日本。他们拒不承认屠杀,即便当年的报纸、照片铁证如山。国际法庭早已对南京大屠杀作出判决,但那句迟来的“对不起”,中国人民始终没有等到。
活在当下的历史记忆
仇恨的延续,很大程度上源于挑衅的从未停止。从钓鱼岛争端,到近年在台海问题上的不断搅局,日本的一些行为,让中国人无法相信那个曾经的侵略者已经真正放下了野心。历史的幽灵,依然盘旋在现实的政治博弈之中。
因此,对日本的警惕和愤恨,在中国并非单纯的历史教育,而是一种鲜活的、代代相传的集体记忆。每年层出不穷的抗战题材影视剧,以及今年上映的电影《南京照相馆》所引发的热议,都证明了这一点。这段历史已经内化为民族情感的一部分,提醒着每一个人,和平并非理所当然。
美国世界史学会前主席马克•吉尔伯特曾表示,西方学界严重低估了中国在二战中的角色和牺牲。或许,外界很难完全理解这份情感的重量。它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警醒未来。对暴行的沉默就是纵容,只有正视历史,才能守护和平。
结语
所以,回到最初那个问题。中国人之所以对日本的仇恨如此之深,并非因为我们更记仇,而是因为那场侵略的残暴程度突破了人性的底线,更是因为时至今日,加害者不仅拒绝承认罪行,甚至还在不断地篡改记忆,美化暴行。伤痛之所以无法愈合,往往不是因为伤口本身,而是因为有人在持续不断地撕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