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抛出一颗政治炸弹:“特朗普说伊朗不应拥有核武器,我们对此表示同意。 ”这句话看似寻常,却瞬间点燃伊朗政坛怒火。
强硬派议员痛批他“背叛革命”,30多名议员联名要求罢免他;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虽未点名,却通过军方放话“已准备好应对新打击”,革命卫队更直接向美军基地发射导弹示威。
一场因总统“越权发言”引发的权力地震,正让伊朗陷入内忧外患的漩涡。
在伊朗,核政策的最终决策权从来不属于总统,而是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专属领域”。
2003年,哈梅内伊发布宗教教令(法特瓦),明确禁止生产和使用核武器,此后多次重申这一立场,将其塑造为伊朗国际合法性的基石。
佩泽希齐扬的“附和”特朗普,却完全绕开了哈梅内伊的教令框架,直接以总统身份表态。
更让保守派愤怒的是,他在发言中只字未提哈梅内伊的权威,反而将特朗普的观点作为共识依据。
革命卫队高层公开质疑:“总统是否想取代领袖? ”强硬派议员阿伯尔法兹尔更指控他“试图终结伊斯兰革命”,密谋推动伊朗加入美国主导的“亚伯拉罕协议”。
尽管佩泽希齐扬后续补充“伊朗会继续铀浓缩”,但保守派认为,前半句的让步已让伊朗坚守多年的“战略模糊”政策破功——既保留核能力筹码,又以教令安抚国际社会的微妙平衡被打破。
佩泽希齐扬的发言,本质是改革派在绝境中的一次冒险。 伊朗经济已濒临崩溃:里亚尔汇率崩盘,药品价格暴涨300%,德黑兰街头挂着“要面包不要核计划”的抗议横幅。
作为改革派领袖,佩泽希齐扬试图通过向美西方示好,换取制裁松绑。 冲突停火仅两周,他就公开喊话“外交窗口仍敞开”,甚至将反美口号“让美国去死”改为“让冲突去死”。
然而,6月与以色列的12天战争彻底改变了国内政治生态。 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下,保守派借势猛攻改革派“软弱”。
革命卫队控制全国60%经济命脉,垄断石油走私,他们担心制裁解除会摧毁其利益帝国;国防军则因多为波斯族,支持总统的“经济重建”路线。
双方矛盾甚至蔓延至军事层面:以伊冲突期间,革命卫队指挥所遭以色列炸毁,但听命于总统的国防军未采取行动。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与英法德外长通话后,将8月底设为伊核协议最后期限:若伊朗未妥协,三国将启动“快速恢复制裁”机制,在联合国层面全面封杀伊朗石油贸易。
这一机制源自2015年伊核协议条款,但10月后俄罗斯将轮值安理会主席,西方必须赶在此前完成程序,避免俄方阻挠。
特朗普的军事威胁更让局势雪上加霜。 他宣称“必要时将再次打击伊朗核设施”,而6月美军的空袭已导致纳坦兹铀浓缩厂严重损毁。
为反制,伊朗暂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革命卫队则在霍尔木兹海峡试射“航母杀手”导弹,导致国际油价暴涨——讽刺的是,这反而让靠走私石油发财的他们大赚一笔。
面对总统的“失控”,哈梅内伊选择迂回反击。 他未直接批评佩泽希齐扬,却在国家电视台宣称:“伊朗已准备好应对任何新军事打击。”
革命卫队同步响应,向伊拉克美军基地发射导弹“展示实力”。
同时,哈梅内伊派亲信拉里贾尼紧急访俄,与普京达成共识:俄方支持伊朗通过外交解决核问题,两国随即在里海启动联合军演,俄军舰高调进驻伊朗港口。
这一连串动作传递明确信号:外交和军事的最终指挥权仍在领袖手中。 保守派媒体甚至翻出旧账:2015年核协议签署时,时任总统鲁哈尼曾强调“每一步都经哈梅内伊批准”。
相比之下,佩泽希齐扬的“擅自表态”更显刺眼。
7月22日,他接受半岛电视台采访时强硬宣称“终结伊朗核计划是幻想”,并警告“已做好再战以色列准备”。
但保守派紧抓其“附和特朗普”的原话不放,指责他“用左手挥拳,右手却递降书”。
更尴尬的是,他在另一次采访中否认伊朗试图暗杀特朗普,称这是内塔尼亚胡的“战争谎言”——这直接推翻革命卫队过去“全球追缉特朗普”的立场,被批“替敌人洗白”。
如今,改革派在国内陷入空前孤立。 30多名议员以“威胁领袖权威”为由逼宫总统;东南部俾路支人趁机暴动伏击革命卫队;库尔德区骚乱再起。
民族矛盾与派系撕裂交织下,哈梅内伊的亲信莫赫伯疾呼:“分裂的声音比以色列导弹更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