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欧洲经济持续衰退,不得不削减高福利政策,结果导致它重新跌落至二流国家之列。
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国家意识到衰败无法阻挡时,定会联合起来,寻求共同应对之策,以抱团的方式寻求温暖与支撑。
这主要有两大原因:首先,西方世界普遍秉持以利益为重的价值观,为实现自身利益,频繁运用经济、军事、科技等工具剥削他国。
如今,许多西方国家对中国心存畏惧,它们所担忧的正逐步成真:中国正稳步迈向全面工业化的道路。
中国在单一技术或领域领先,并不足以威胁西方。只有当中国在多方面形成系统化的强大优势时,才会让西方感到真正的惧怕。
简而言之,西方在科技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掌控着众多核心技术原理与行业规范,并拥有大量专利权。
因此,即便中国在某些领域取得突破,但只要仍需依赖西方技术,西方就无惧,他们视中国为技术链上的高端执行者。
然而,一旦中国实现了全面的工业化,情况就会截然不同。
中国能凭借自身优势,在研发、技术、生产和出口等方面全面自主。同时,也有望实现引领性创新,动摇西方的霸权基础。
演讲中,罗思义提到,西方国家担忧中国工业化,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怕美国这个领头羊的国际地位动摇,进而让西方国家失去世界中心的位置。
另一种担忧是,中国凭借全面工业化带来的国力大增,可能让中国人有信心与西方,尤其是美国对抗。鉴于西方历史上的多次入侵,他们怕中国会秋后算账,正如北约现今惧怕俄罗斯那样。
英国教授发表此言论,主要是因为他认为西方国家以前从未真正相信中国能够实现全面的工业化进程。
实际上,纵观全球历史,能完全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并不多。现在,世界上仅有10%的人口居住在工业化国家里。
中国作为大国,基础薄弱且周边环境复杂多变,要想像西方那样实现全面工业化,面临诸多挑战,实属不易。
西方人曾认为中国无法实现工业化。因此,当他们目睹中国的成就时,才感到震惊与担忧。
近代中国历经磨难,先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后又遭日本侵略,这段痛苦历史,至今仍清晰铭记在我们心中。
从国家实力层面分析,当时的日本已是工业强国,而中国仍为农业大国,因此,这并非势均力敌的战争,实质上,它是一场一边倒的残酷屠杀。
面对艰难局势,中国人民历经数年奋战,终于将日本侵略者驱逐出境。然而,这场战争也让中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特别重视工业化道路和最终实现现代化。他一心想着如何推动国家走上工业化,进而实现全面的现代化发展。
中国战略界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探讨,最终确定目标: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化道路,力求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复兴。
中国实现工业化的步骤大致分五步:制定规划、发展基础工业、提升技术实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可持续发展。
上世纪50年代,中国依靠与苏联的友好交往,获得了156个工业项目。这些项目对中国意义重大,为后来的全面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中苏关系后来恶化,苏联专家全部撤离,但中国凭借自身力量,依然成功完成了大部分原定项目。
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在精神上勇于奋斗,同时在物质上不断积累基础资源。
工业化进程中,原始积累至关重要。因此,国家当时采取了计划经济手段,旨在迅速累积实现工业化所必需的基础物资。
第二步是改革开放。基于之前的成果,中国敞开了大门,全方位地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力求在科技领域取得长足进步。
此时,中国坚持的不结盟、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彰显了独特优势。
中国与美苏两国关系良好,因此能获双方技术支持,拥有众多学习先进技术的契机。这助力我们进入工业化基础技术积累的重要阶段。
上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风暴后,中国加速推进加入世贸组织的进程,并在2000年前后成功加入。此举旨在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产业经验。
在此过程中,中国依据国际市场需求审视产业布局,寻找不足并弥补,同时着手改革企业管理、制度建设及运行模式等方面。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开始深入学习西方的资本运作方式,即西方在资本竞争阶段常用的各种策略和方法,以期更好地应对经济挑战。
学习的目的有二:一是保护自己免受欺骗;二是归纳经验,以便对资本管理的方法和策略做出合理的调整。
第五步,我们正致力于转型升级,向制造业强国迈进。这要求具备坚实的工业基础和熟练的资本运作,能有效应对政治、经济、科技及产业等多方面的风险挑战。
西方担忧中国完成工业化,因为他们自己曾走过这条路,深知工业化将极大增强中国未来的实力。
此外,他们对中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工业化的速度感到震惊,好奇中国是如何迅速达成这一目标的。
实现工业化需要满足众多条件,每个条件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
工业化要求有足够稳定的劳动力参与生产,还需大量持续资金投入研发与生产。科研成果需迅速转化为商品,再投入再生产。需长期保持稳定环境,吸引资金和人才,保障贸易与人员交流畅通,激活国内产业。
工业化进程中,国家对产业的宽容至关重要。改革无法迅速成功,也难免遭遇挫折。允许失败,是工业化不可或缺的一环,因为成功往往建立在多次尝试之上。
对于关乎重大民生和战略产业的行业企业,国家会出资支持,尤其在粮食、能源、航空航天、军事等领域,持续投入科研经费,保障项目平稳推进,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总之,实现工业化具备多重优势:它能提升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增强国家竞争力,并推动科技进步与现代化发展。
中国自主研发与生产能力将增强,进而降低国内产业链成本,提升产品性能。这将极大增强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稳固我们在供应链与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凭借第一点优势,中国能在进出口上形成良性互动。全球对中国商品需求旺盛,为中国带来了可观的利润和多元化的外汇收入。
拥有这些条件,我们既能轻松进口他国原材料,又能增强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市场上的地位,实现双赢。
第三,中国拥有独特的市场优势。我们既具备强大的工业制造力,又有庞大、多元、有韧性且消费旺盛的市场。因此,我们能构建国内循环体系,有效应对美国掀起的逆全球化挑战。
对西方国家而言,中国工业化后能在国际舞台站稳脚跟。凭借国内循环体系,我们无惧西方制裁。此外,经济稳健发展,将为人民币提供坚实支撑。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不仅不受西方国家手段遏制,还能实现工业化。这打破了西方中心论和现代化道路一元论,提供了全球另一条现代化路径,让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性不复存在。
英国教授的担忧或许多余,中国定能实现全面工业化,突破西方垄断。但我们热爱和平,不会寻衅报复。中国的强大将为世界和平贡献力量,而非带来威胁。
我认为,西方国家的担忧并非中国会追究过往,而是忧虑中国工业化强大后,他们的霸权地位会因此彻底终结。
若真是如此,那我只能说,西方国家目前所见的中国工业化仅是表象,未来中国将在工业化进程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未来,中国将在工业化基础上加速转型升级,推进更高水平的开放。我们将对入驻企业和行业进行精选,确保符合国家利益和未来发展,同时提升外资利用的质量和效率。
实际上,中国站在国际舞台中心,西方国家不必诧异。历史上,中国多数时间都扮演着世界核心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