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美国东海岸的空军基地,两架专机悄然升空,飞往欧亚大陆的两个方向。一架直奔莫斯科,一架飞向基辅。
就在几小时前,白宫还在对外强调“最后通牒已下”,俄罗斯再不与乌克兰达成停火协议,美国将启动一场前所未有的制裁风暴。可谁能想到,当天深夜,特朗普悄然派出特使,踏上“劝和之旅”。
这一幕,像极了悬崖边上一场突如其来的急刹车。仅仅三天前,特朗普还在咆哮,要在俄罗斯周边海域部署核潜艇,以“保障美国人民安全”为由,摆出一副随时开战的姿态。
当时的气氛紧张到令人窒息,俄罗斯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随即放出狠话,暗示俄方“死亡之手”核反击系统已就绪。两国在社交平台上的针锋相对,几乎把全球舆论拉入冷战回声的漩涡。
可时间不过过去48小时,特朗普就突然话锋一转,派出中东事务特使史蒂夫·威特科夫前往莫斯科。美方称,此行目的是为8月8日的停火最后期限“做最后斡旋”。这番“前一秒挥刀,后一秒送枣”的戏码,实在令人难以捉摸。
回顾过去近一个月的美俄互动,特朗普的对俄态度已不是“飘忽不定”四个字可以形容,简直是朝令夕改、雷声大雨点小。
7月中旬,他还在高调宣布给俄罗斯50天期限谈判,如若不成,就对俄商品征收100%关税,并对购买俄石油的国家追加次级制裁。话音刚落一周,这个50天突然又被缩短到10到12天。
这波“压缩式通牒”,让俄方高度警觉。梅德韦杰夫怒斥这是“战争的前奏”,并公开表示:“每一次通牒,都是向战争更近一步。”而特朗普却在镜头前轻描淡写地表示,“我不知道制裁能不能奏效,但我们会做。”
面对如此反复的态度,外界一时难以判断,特朗普究竟是要“演一场戏”,还是“真动真格”。更令人困惑的是,特朗普此番派出的特使威特科夫,早在今年4月就访俄过一次,结果毫无进展。
如今俄军在乌东战场节节推进,刚刚于7月底拿下战略重镇恰西夫亚尔,乌军防线摇摇欲坠,而特朗普手中的筹码却比四个月前更薄了。
普京的立场却始终如一,那就是:乌克兰必须割让领土,放弃加入北约。这一点从未改变,也从未模糊。俄方主张“以打促谈”的策略早已表露无遗,战场上节节胜利,是谈判桌上最大的底气。
特朗普的制裁威胁看似雷霆万钧,实则漏洞百出。尤其是对第三国的“次级制裁”,很可能直接冲击中印等新兴市场。美联社甚至警告:若真实施,国际经贸体系将面临剧烈震荡。
如今的特朗普,已经不是那个刚刚胜选、满口豪言壮语的“交易总统”,而是一位上台七个月却几乎一事无成的焦躁领导人。他急需一场外交胜利来证明自己,来挽回国内外的信任。
现实却异常骨感。美国内部,3.3亿消费者正饱受关税政策所累,各行各业怨声载道。国际上,美国传统盟友纷纷“阳奉阴违”,日本、欧洲不愿再配合其制裁节奏,印度更是公然无视美方警告,继续购买俄油。
特朗普已经到了“必须拿出成绩”的时刻。加沙停火谈判毫无进展,关税博弈陷入僵局,唯一还残存“胜利希望”的,似乎只剩俄乌冲突。这也是他不惜代价派遣特使的真正原因。
这场外交斡旋的背后,其实是一场典型的“极限试探”。特朗普明知普京不可能轻易答应停火,却仍执意派人赴俄,哪怕只是表面上谈一谈,做出努力的姿态,也是一种“政治演出”。这一演出,只为一个目的:让特朗普赢一回,哪怕只是“表面赢”。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威特科夫,特朗普还派出了乌克兰事务特使凯洛格前往基辅。两架飞机几乎同时起飞,目标直指俄乌两端,这一战略安排的精妙之处在于——无论谈判是否成功,白宫都可以向外界宣称“我们做了最大努力”。
俄方早已看透这一点。普京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和平需要冷静对话,而不是媒体上的通牒。”他明确拒绝任何“单方面停火”,并继续通过军事推进稳固谈判筹码。当前,俄军在红军村的攻势已进入关键阶段,10万大军逼近乌军重镇,巷战持续激烈。
如果红军村被彻底拿下,俄军将顺势沿M04公路威胁至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省,乌军补给线将被完全切断。这不仅意味着乌东战场的全面失守,更可能直接动摇乌克兰首都基辅的战略安全。而这一切,正是普京所要的“谈判优势”。
在美方极力拉拢中方配合对俄制裁的同时,中国却用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就在美方施压之际,中国军舰如约与俄方举行联合海上演习,这一举动无疑为普京送上一颗“定心丸”:中俄合作不会因外部压力而动摇。
更令人关注的是,来自东方的另一股力量也在悄然汇聚。7月26日,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视察多瑙河走廊工程时首次透露,已应邀前往北京出席9月3日纪念中国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7月30日,塞总统府正式确认行程。
这一邀约并非偶然,而是5月武契奇在莫斯科红场与中方高层会晤后的延续。那场会晤中,双方就深化合作达成诸多共识。如今“钢铁友谊”再次升温,表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正在悄然重塑。
在全球多极化趋势愈加明显的背景下,特朗普想通过“交易”强硬逼迫俄罗斯就范,显然过于天真。普京不但比他更有耐心,也更懂得如何运用战场成果转化为政治资本。特朗普必须面对的现实是:这场冲突,不会因美国的喊话而中止,也不会因一个特使的来访而终结。
于是,美国的“最后通牒”,很可能最终会变成一场“自说自话”的外交独角戏。俄方既不会配合特朗普做“赢的演出”,也不会轻易让步。更何况当前乌军节节败退,谈判筹码不断流失,泽连斯基即便愿意妥协,也面临来自国内外的巨大反弹。
西方媒体甚至爆料称,若泽连斯基不配合特朗普的节奏,或许将被“更听话的人”取而代之。这一传闻虽未被证实,但足见美方在幕后的思考早已不止于“谈停火”那么简单。
这场战与和的较量,已远远超出一个总统的胜负心,更是大国战略与地缘博弈的深层对撞。在这场看似复杂纷繁、实则逻辑清晰的博弈中,中国始终坚守独立自主的立场,始终主张通过对话解决冲突,始终拒绝站队任何阵营。这一份冷静与理性,是当前国际局势中最稀缺的力量。
特朗普对俄罗斯的态度反复无常,从核威胁到派特使,仅用三天完成“急转弯”。背后,是一位焦虑总统急于“赢一次”的迫切心理。而在俄乌战场逐渐明朗的现实面前,任何不顾实情的“通牒外交”,注定收效甚微。全球格局正悄然生变,真正的胜者,从来不是喊得最响的那一个。
信息来源:
[1]从“24小时和谈”到“武装乌克兰”:特朗普对俄态度为啥变了|907编辑部 澎湃新闻
[2]外媒:特朗普称美特使本周访俄并威胁若俄不停火将实施制裁 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