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榆中,2025年8月7日至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连续强降雨,将这个西北小城推入了山洪的炼狱。截至8月9日18时40分,官方通报的数字令人心悸:15人遇难,28人失联,近万名群众紧急转移。这些冰冷的数字,不仅是天灾的残酷印记,更是对我们引以为傲的预警系统发出的震耳欲聋的质问:预警究竟是“预”而未“警”,还是“警”而未“行”?
此次榆中山洪,降水量高达220.2毫米,几乎是当地年降水量的一半,小时雨强更是达到了历史极值,其极端性令人咋舌。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专家程晓陶一针见血地指出,西北地区山洪概率相对较低,这往往导致当地防灾意识和预警体系的日常维护出现松懈。尽管国家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已实现县级全覆盖,但从“预警发布”到“民众有效行动”之间,横亘着一道致命的“认知盲区”和“行动鸿沟”。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心理与政策执行的深层症结。面对极端天气日益常态化的新现实,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仅仅依赖官方预警是远远不够的,每个人都必须掌握一套“10分钟自救指南”,这才是减少伤亡、保住性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第一步洞察先机——识别山洪的“死亡耳语”:
山洪并非无声无息的“洪魔”,它在咆哮之前,总会发出一些“死亡耳语”。首先,“看”:溪流水位是否急速上升或骤降?原本清澈的溪流是否突然变得浑浊,甚至夹带着泥沙、碎石和树枝?这些都是上游暴雨或堰塞湖溃决的直接信号。其次,“听”:当山谷中传来异常的轰鸣声,类似火车疾驰或闷雷滚动的声音,那绝不是大自然的交响乐,而是山洪即将倾泻而下的前奏。这些看似细微的变化,实则是大自然发出的最紧急的求救信号。一旦捕捉到这些信号,切勿心存侥幸,每一秒的警觉都可能为你赢得生机。
第二步生死抉择——果断撤离,向高而行:
当山洪的“死亡耳语”变成震耳欲聋的咆哮时,果断的行动是唯一的生路。记住,保持冷静是首要原则。迅速向河谷、滑坡方向的两侧高地逃离,这是黄金法则。千万不要顺着河道方向逃生,那无异于与洪魔赛跑,必死无疑;更不要涉水或驻足观望,好奇心在这里是致命的毒药。若实在无法逃离,应迅速抱住身边的大树等固定物体,或躲避在结实的障碍物下,寻求一线生机。如果被洪水不幸卷入,要尽可能抓住任何能漂浮的物体,并努力向岸边游动。转移时,务必避开围墙、老旧房屋、电线杆等可能被冲垮或带电的危险区域。最关键的一点:切勿贪恋财物! 在山洪面前,任何身外之物都比不上你的一条命。
第三步绝境求生——固守待援,智传信息:
如果被山洪围困,无法继续转移,那么固守待援是明智之举。选择基础牢固的高岗、台地或坚固的楼房,等待救援。同时,要竭尽所能地发出求救信号:尽快通过手机或其他可用通信手段报警求助,务必报告准确的方位和险情。在通信受阻的情况下,利用火光、浓烟、挥动鲜艳衣物,或吹哨、呼喊等方式主动求救,吸引救援人员的注意。
然而,这里有一个残酷的现实:在5G时代,部分偏远地区或特定手机型号可能仍存在“信息孤岛”现象,无法接收北斗卫星短信等应急通信。这暴露了政策在普惠性应急通信技术推广上的巨大空档。当生命悬于一线,最基本的通信保障却成为奢望,这无疑是现代文明的耻辱。我们必须呼吁,国家应加大投入,确保最基本、最可靠的应急通信手段能够覆盖到每一个可能受灾的角落,保障每一位公民在灾难面前的“通信权”。
甘肃榆中的悲剧再次敲响警钟:预警的最终效能,绝不仅仅是气象部门发布一条信息那么简单,它必须穿透“最后一公里”,转化为民众清晰、果断的避险行动。这需要政府在预警信息“精准解读”和“分众传播”上投入更多资源,弥补对农村留守老人、儿童、游客等脆弱群体的关注不足。同时,全民防灾素养的提升,应成为常态化、实战化的国民教育,而非灾后补课。让每一次预警都不再失灵,让生命在洪流面前,多一份生机,少一份遗憾。记住:宁可早撤一步,不可迟走一秒! 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血与泪凝结的生存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