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陈赓赴朝推动战术创新,志愿军实力提升,上甘岭彻底粉碎美军信心

1951年6月,中央军委任命陈赓为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同时兼任第三兵团司令员。陈赓作为我军中兼具战略眼光和机动战术的将领,他此次出征正值抗美援朝战局由大规模运动战转向阵地防御的关键时刻,一到朝鲜,志愿军的战略和战术也随之发生了不少调整。

一、陈赓带来了快活的空气

1951年6月,陈赓踏上朝鲜战场,正值第五次战役刚刚结束。这场战役中,美军采取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我军也因此遭受了不小的损失,60军180师甚至被敌人歼灭得差不多。志愿军司令部弥漫着一股愤怒又紧张的氛围,大家都知道事情不得了。

在志愿军司令部开的一次关于第五次战役的总结会上,彭德怀一向脾气不太好,这次却直接点名批评了60军的军长韦杰和政委袁子钦,怒气冲冲地说:“你们这指挥到底怎么弄的,把一个师都丢了,造成我军建军以来少有的重创!”韦杰和袁子钦听得面如土色,气氁都掉了,会议室里一时间鸦雀无声,谁也不敢出声插话。彭德怀越说越激烈,气得火上涨,差点就要把180师的师长郑其贵给军法处理。

在那个场合,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邓华等几位领导,要么都不敢劝,怕一劝反倒惹彭总越发火大,气得不行,场面挺尴尬。幸亏陈赓挺身而出,巧妙地把局面缓了下来。陈赓这个人挺有趣,平时挺幽默风趣,不管碰到什么场合都能把控得住。而且他资历深,红军时期就在中央工作,还曾是黄埔一期毕业生,讲起话来没人敢不给脸面。

陈赓笑眯眯地站起来说:“开了半天会,大家都不敢动一下,想上厕所都不敢去,脸都憋红了。再者说,现在肚子也饿了,要不先休息一下,方便方便,再回来继续开?”

彭总一脸又气又笑地瞟了陈赓一眼,说:“陈赓饿了,咱们就去吃饭。”

这下总算是搞定了,解了个围。

彭德怀治军一向严厉,平时不怎么笑,人们也一直紧绷着弦。长时间保持这么高的紧张状态总觉得不太舒服,陈赓来了之后,安排了文工团表演,还组织军师级干部谈心,更跟一些团级干部聊战术战略。陈赓性格挺开朗,脸上经常带笑,他在朝鲜的几张照片,嘴角都翘着,看得出满满的自信和乐观。在他的带动下,上下级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轻松起来。

为了让彭总也放松点,陈赓还拉着他拍照片。据说,彭总在朝鲜唯一露出笑脸的照片,就是被陈赓死拉着出来照的。陈赓还当场编段子,逗彭总开心。

当然,陈赓可不只干这些杂活儿,他的主要任务还是专注于研究作战。不管怎么说,他的到来让志司和兵团级领导们的心情轻松了不少,这对作战也是挺有帮助的。

二、钻研阵地战新战术

陈赓刚一抵达朝鲜,就开始跟大家讲解毛主席提倡的零敲牛皮糖战术,谈得挺生动的。

刚到朝鲜,陈赓就跟大家讲起毛主席提倡的零敲牛皮糖战术,讲得挺生动的。有人听不明白,他就解释说:“湖南乡下有一种大块的牛皮糖,小贩到处走巷串巷,一块块敲下来卖。毛主席用这个比喻,意思就是让部队打些零星的小规模歼灭战。”

虽然讲明了道理,但从理解到实际操作还差点儿火候。陈赓带头在第三兵团搞起了战术研究,把这些理论一点点转化成具体行动。

陈赓经过一番调查发现,志愿军在前面五次大战役中,敌我伤亡比例有点悬,尤其是对美军,有时候伤亡能达到1比3,这在解放战争时期简直难以想象。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美军火力太猛,二是我军基本上采用攻势作战,自我防护做得有点弱,导致一旦转入防御,就容易被敌火力击中。虽然一些阵地防御战打得很拼,战士们勇敢无惧,宁死不退,精神值得敬佩,但伤亡情况也不得不引起重视。

为此,他提出了一条十分关键的原则,打算用来改变这种局面。

1951年11月,第三兵团十二军准备赶赴前线布置阵地防御任务,陈赓特别做了一个指示:

第一,前线的兵力得省着点用,得搭配好纵深的兵力部署,据点的工事也要打得结实靠谱。

第二,要让炮火准备得扎实到位,不能掉以轻心。

第三,二线部队得经常搞道路勘察和演练,这样一出事就能立马投入战斗。

第四,要把敌人落脚点或者薄弱环节,或者突出部位看准,作为重点攻击目标,能一口气击中1到2个连。

第五,阵地守卫和反攻不用死守那片已占领的地盘,等一番大规模杀伤后,赶紧撤出来,趁敌人还没稳住脚跟,再找机会打反击。

这几条规定,前面的四条都挺明白的,唯一让人有点琢磨不透的就是第五条,它打破了以前的战术理念,没有强调士兵在阵地上拼死守住,人与阵地是共存亡的,而是特别指出阵地的作用在于借助它来杀伤敌人。这一说法,显得特别新颖,绝对让一线部队眼前一亮。

其实有时候打不过,就不用死守了,很多一线的指战员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都自己试过这招。不过之前的指导思想里,阵地这个东西挺神圣的,一旦丢了阵地就等于丢了脑袋。所以,很多阵地争夺战打到最后,总能看到志愿军战士们在关键时刻和敌人拼个两败俱伤,甚至同归于尽,数倍于己的敌人也不例外。

志愿军战士那种敢拼敢干、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他们坚守的信念,丝毫没有疑问,正是靠着他们这样的精神,我们才能取得那份光辉的胜利。

可是如果从战术的角度稍微调整一下思路,不再把阵地当成死的、不去考虑丢掉阵地就完了的那种机械想法,就会立马发现,战术的变通空间变得很多。

陈赓的想法不是凭空出来的,其实在战略上,毛主席早就提到“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的原则,辩证地说明了保存实力和保卫领地之间的关系。陈赓正是灵活运用了这个理论,从战略转到战术,让志愿军有了更加弹性、多样的应对方式,把阵地变成了攻击敌人的手段。

这个调整的效果其实挺明显的,带来了不少好处。

三、上甘岭击垮美军信心

从1951年10月底到11月底,志愿军各兵团按照陈赓提出的指示,在战术上做了不少调整和改善。西线的47军采用了这种新打法,效果挺不错地遏制住了敌人的攻势。

接下来,中线和西线的防守部队又发动了一系列的小规模反击,针对敌人突出的弱点和薄弱环节,采取零碎打击的战斗方式,一连串地歼灭了不少敌人。美军指挥部虽然没有接到特别惨重的败仗报告,但经过一个多月的激战,他们发现之前夺取的阵地竟然莫名其妙地丢了。一算伤亡,总共被歼灭了超过一万人(包含韩军在内)。

美军觉得情况变得不妙,志愿军明显开始变聪明了,许多阵地经历了多次争夺,很多美军一线的士兵,都死在刚刚占领的阵地被志愿军反攻的那一刻。有些比较敏锐的美军高级指挥官,好像也察觉到,志愿军高层可能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

上甘岭战役取得我军的胜利,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陈赓那灵活多变的战术思想。

在之前的交手中,一线的战士们都觉得美军的火力太猛,防御工事根本扛不住炮火的轰击,于是他们零散地对防御工事进行一些改造。有的战士甚至在野战工事的墙壁上,挖了个小猫耳洞当掩体,这样一来,伤亡也得以有效减少。

志司以前还鼓励各军挖坑道,想搞点新花样。不过,这些坑道得位置得宽一些,要不然,一个班人挤在一起,马上就觉得憋闷,空气也不流通。有的部队又试着把坑道接通,使空气能跑得快点,也让驻兵的空间多点。这些尝试和实践都没整理成系统,有的部队还没经过真正的战场考验,做事就有点漫不经心了。

陈赓注意到坑道工程的用处之后,在第三兵团展开了有章法的研究和革新,把整个兵团前线阵地都变成了坑道的体系,形成互相连接、结实耐用,又能坚持很长时间的防御战斗平台。他还把这事提到战略层面,特意召开了一次志愿军总部级别的会议,专门讨论坑道战术的事儿,强调各军师要把坛坑道搞得更扎实、更完善。

15军军长秦基伟准备去上甘岭接手防御,陈赓得知那边的坑道工事还没全面展开,便从第三兵团其他有经验的部队抽调了一批挖坑道的能手,还从国内弄来了抽风机、炸药以及一些技术设备。在上甘岭,陈赓等了近三个月,组织大家扎实施工。整个15军的防御阵地,差不多全部都变成了坑道和交通壕相配套的防御体系了。

在上甘岭这场战役中,美军对我军阵地的火力密度远远超过了二战欧洲战场的标准。不过,我军利用山体约35米厚的岩石掩护,从坑道里有效减少了炮火带来的伤亡。这次战斗,我军几乎是以数量相当的兵力对抗火力占优的美军,伤亡比例挺高的,一万一千五百多名伤亡中,包括四千八百三十八人阵亡。美军伤亡超过五千人,韩军伤亡也破万。美第七师打到后面几乎快崩溃,不得不把自己的部队撤走,把韩军调上去继续攻打,搞得许多韩军指挥官暗地里骂美国人太无耻了。

美军用那么猛的火力,把山头炸低了2米,可就是打不垮志愿军一个军的兵力,自己损失还特别大,战斗的信心简直被打碎了。联合国军总指挥克拉克和美国总统杜鲁门都不得不承认,这次打击对美军士气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之后,美军基本上也就不再搞大规模的攻击了。

陈赓不仅善于谋划,擅长作战,还特别注重调查研究和实地总结。他在朝鲜待的时间虽然不算长,但仍然利用有限的时间,对战争的规律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在他的主持下,志司整理出一套《朝鲜战场对美军作战的几个战术问题》,内容涵盖战场形势、敌情分析、攻防策略、作战行动以及战斗保障五个方面,总字数超过四十万。可以说,这不光为后续的战斗提供了宝贵的系统性指导和参考资料,也为国内军队的建设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足球资讯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