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暴雨灌城!深圳交警扎进水里徒手掏堵,这场硬仗藏着城市的良心

7月18号那天,深圳龙华区的天跟破了个洞似的,雨珠子砸在地上噼里啪啦响,跟放鞭炮似的。有司机在和平路堵着,眼睁睁看着积水从脚踝爬到膝盖,刚想倒车,就见几个穿荧光绿反光衣的人推开车门,直接跳进水里——这一幕被后车司机拍下来发了抖音,不到两小时,点赞就破了10万。

那雨下得有多邪乎?后来看官方通报,局部地方一小时就泼了127.7毫米的雨。可能有人对这数没概念,这么说吧,深圳往年夏天平均一个月也就下200多毫米,这相当于把大半个月的雨,攥成一个水团,“哐当”一下砸在龙华区。和平路、罗芳立交这些地方首当其冲,积水最深的地方快到大腿根,30多厘米的水漫过车轮,不少车直接在水里“趴窝”,交通一下子就断了,喇叭声、喊声混着雨声,乱成一锅粥。

这时候最显眼的就是那些“荧光绿”。有视频里,一个交警弯着腰在水里摸来摸去,水都没过了他的警服口袋,手里攥着一把烂树叶和树枝,脸上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后来才知道,他是在找被堵死的排水口。龙华铁骑的小伙子们更拼,直接跪在水里,徒手把井盖周围的淤泥扒开,旁边环卫工递过来的铁钩用着不顺手,干脆就用手掏——那水里不光有树叶,还有塑料袋、碎石子,想想都硌得慌。

罗芳立交底下更热闹,交警、环卫、水务的人挤在一块儿。有个穿橙色环卫服的大姐后来跟人说:“当时水都快到腰了,交警同志喊‘先清主管道’,我们就跟着他指的方向挖,他在水里站了仨小时,鞋都被冲走了一只,光着脚继续指挥。”不光清淤,他们还得管交通:电台里反复播“和平路积水,绕走布龙路”,微博上十分钟一更新路况,有司机的车熄火了,四个交警凑过去,喊着号子把车推到高处;有老人被困在公交站,俩交警脱了雨衣披在老人身上,背着就往旁边的商店跑。

这些画面传到网上,评论区跟开了锅似的。有网友说:“看见那抹荧光绿在水里泡着,心里就踏实了,这才是深圳速度,不是盖楼快,是出事了有人往前冲。”还有人翻出自己拍的视频,配文“暴雨里的光”,底下全是“致敬”“辛苦了”。我刷到一个外卖小哥的留言,说自己在罗芳立交眼睁睁看着交警帮一个孕妇把电动车扛到没水的地方,“那交警后背全湿透了,腰都直不起来,还笑着说‘没事,你们安全就好’”,看着确实让人眼眶发热。

不过夸归夸,也有人念叨起别的。有龙岗布吉的居民在论坛发帖:“我们这儿一到下雨就看海,去年淹了三次,今年这雨还没龙华大,楼下有积水了,是不是管道该换换了?”宝安福永的网友也跟着附议:“老小区的下水道跟毛细血管堵了似的,平时不下雨都反味儿,下雨更别提了。”

这话其实说到了点子上。深圳这几年发展太快,老城区的管道有的还是几十年前的,管径细,加上有些地方施工时不小心碰坏了管身,排水能力确实跟不上。但也有市民说得实在:“这次雨太极端了,127.7毫米的短时降雨,放在哪个城市都够呛。你看龙华区,启动三级应急响应后,1946个人扑上去排查,9处积水点很快就退了,这反应速度已经够可以了。”我查了下气象数据,这种级别的短时强降雨,在深圳历史上都排得上号,能把损失降到最低,确实不容易。

要说官方没动作,那也不公平。这几年深圳一直在给排水系统“做手术”,龙华区搞了个“厂网河库”一体化,简单说就是把污水处理厂、管网、河道、水库串起来统一管,哪里堵了能立刻定位;龙岗区更实在,挨个儿给老社区换管道,去年光布吉就换了12公里的老旧管网。2025年刚出的《城市排水应急预案》里写得明明白白:红色预警一拉响,交警、水务、环卫必须24小时在岗,谁负责清淤、谁负责疏导、谁负责报信,条条框框都列清楚了,就怕乱了阵脚。

就说罗芳立交那次,按预案,交警到了先锋路,水务的马上测积水深度,环卫的带设备清淤,三个部门跟齿轮似的卡得严丝合缝,这才让积水退得快。有工作人员跟我说,现在他们手机里都有个联合应急群,谁家发现问题,拍张照片发群里,相关部门立马就有人接单,“以前各管一段,现在是攥成一个拳头干活”。

其实这事往深了说,不光是管道和预案的事,更透着城市的“韧性”。你想啊,交警在水里拼命,市民拿着手机记录,有人夸有人提意见,官方听着意见改,这本身就是件挺好的事。就像有个社会学教授说得:“好的城市治理,不是不出事,而是出事了有人扛,有人说,有人改。”

当然了,短板也得认。有些地方的管道确实该升级了,不能总靠人跳进水里徒手掏;预警能不能再早点?这次虽然提前发了红色预警,但有些司机没看到,还是往积水点冲。不过话说回来,进步也是明摆着的,十年前深圳下这么大雨,积水退去得花大半天,现在几小时就搞定,这背后是设备在更新,是人在更努力。

我想起视频里那个交警,在水里摸索了半小时,终于掏出一团缠成疙瘩的塑料袋,水“哗啦”一下往下流的时候,他直起身抹了把脸,对着镜头笑了笑。那笑容里,有累,有欣慰,还有点“这活儿就得咱干”的踏实。其实城市就像个家,管道是血管,应急机制是筋骨,而那些在雨里往前冲的人,就是这个家的脊梁。

往后啊,管道肯定会越换越粗,设备越来越先进,但不管技术多牛,最让人安心的,恐怕还是危急时刻,总有人愿意为你扎进水里,趟出一条路来。这大概就是城市最暖的底色吧。#深圳交警#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报道整理,仅为信息分享,不构成任何决策建议,相关数据来源深圳市应急管理局、气象局等官方渠道。

足球资讯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