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考虑了13天,或者说,挣扎了13天,青瓦台终于给出了那个大家心照不宣的答案。他不会去北京,不参加9月3号的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这个决定,一点也不让人意外,但官方给出的理由,却值得玩味。
青瓦台的发言人拿出了两套说辞。第一,行程太满了。7月到8月要访美,8月还要见日本人,9月紧接着就是联合国大会。总之,总统是个大忙人,实在抽不出空去一趟北京。
第二套说辞,听着就有点斤斤计较了,叫“外交对等”。他们说,2017年文在寅总统为了萨德的事已经去过中国了,按理说,这次也该轮到中方领导人来韩国访问了。这话听着,好像韩国在外交上突然硬气起来了。
但谁都明白,这不过是些摆在台面上的托词。元首外交,行程从来都不是问题,随时可以调整。至于那个“对等”原则,更像是拒绝之后给自己找的台阶下。这些都是障眼法,真正的原因大家都懂,就是不想得罪华盛顿。
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李在明的个人声望可以说正值巅峰。民调支持率连续五周上涨,冲到了64.6%的新高。按理说,有这样的民意基础,他想推行什么政策,阻力应该不会太大,尤其是在外交上,完全可以更大胆一些。
可韩国的政治就是这么有意思。总统支持率高涨的同时,首尔街头冒出了一批有组织的反华游行。他们喊的口号很夸张,说什么“中国干涉选举”。这股声音不大,但目标明确,就是冲着李在明政府试图缓和对华关系的动作来的。
背后是谁在搞鬼?矛头指向了尹锡悦下台后,不甘寂寞的保守派势力。他们自己搞不定经济民生,就想找个外部敌人来转移矛盾,攻击现政府。这套路在韩国政坛不新鲜,中国就成了他们最顺手的靶子。
问题来了,一个支持率超过六成的总统,真的会怕国内这几撮不成气候的反对派吗?当然不会。如果说内部的这点噪音只是让他烦心,那真正让他感到压力的,还是那个他不敢忤逆的存在。
想看懂李在明的选择,得把时间拨回到7月8号。那天,特朗普政府没搞什么外交辞令,直接给韩国递了两张“账单”,一张比一张要命。
第一张是安全账单。驻韩美军的保护费,也就是军费分摊额,要从原来的10亿美元,一口气涨到100亿美元。整整十倍,这笔钱对韩国财政来说,无异于敲诈勒索。
第二张是经济账单。特朗普威胁,要对所有韩国卖到美国的东西,加征25%的关税。韩国是靠出口吃饭的,美国是它的大客户。这要是真实施了,三星的芯片,现代的汽车,基本就等于被判了死刑。
这两张账单,一张卡着韩国的安全脖子,一张顶着韩国的经济脑门。那2.85万驻韩美军,平时是保护伞,关键时刻就成了紧箍咒。韩国的外交自主权,在这种结构性威胁面前,就是个笑话。
所以,李在明的决策逻辑其实很可悲,根本不是什么深思熟虑,而是一道简单的判断题:华盛顿去,我就能去。华盛顿不去,我打死也不敢去。那所谓的13天沉思,不过是在痛苦地盘算这两张账单自己到底扛不扛得住。
这一切,跟他当初上台时许下的诺言比起来,简直就是个莫大的讽刺。竞选那会儿,他可是把“实用外交”的旗子举得老高,信誓旦旦地说要在中美之间“走钢丝”,不选边站,为韩国捞取最大利益。
刚上任那阵子,他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头一周就主动给北京打电话,示好。筹办APEC峰会,第一份邀请函也是优先发给中国。看起来,他真想把前任留下的烂摊子收拾好,让中韩关系重回正轨。
可漂亮话谁都会说,真到了考验的节骨眼上,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底色。北京的阅兵邀请函,就是那块试金石。
这不再是打打电话、发发邀请函的客套,而是需要拿出实际行动的站队。结果,李在明那杆号称平衡的秤,毫不犹豫地倒向了美国。
有位韩国前驻华大使讲过一句话,外交有时候是“生与死的抉择”。李在明的表现,就像个光说不练的恋爱对象,甜言蜜语说了一大堆,真要带他见家长了,他就开始找各种借口。
这种行为,暴露的不是什么高明的外交手腕,而是骨子里的不自主,现在,拒绝了北京,李在明可能暂时躲过了特朗普的咆哮,但韩国自己要付出的代价,清单已经明明白白地列了出来。
首先就是经济。中国连续19年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这个事实谁也改变不了。3200多亿美元的贸易额,占了韩国外贸总量的四分之一。
三星在西安的工厂,LG在广州的产线,现代汽车在中国的市场,这些都是韩国经济的支柱。得罪自己最大的金主,后果是什么,用脚指头都能想明白。
历史的教训就在眼前。2015年,朴槿惠顶着美国那么大的压力,还是去了北京阅兵。那之后,中韩关系好到什么程度?
自贸协定光速推进,韩流文化在中国遍地开花,各种合作项目拿到手软。那一次勇敢的决定,给韩国带来了真金白银的好处。
李在明这次退缩,直接错过的机会清单,至少有三项。第一,可能是上百亿美元的经济合作项目,在全球经济下行的时候,这种机会丢了就是丢了。
第二,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他失去了和中方建立高层互信的最好时机,以后再想让中国帮忙,说话的分量自然就轻了。
第三,全球产业链正在重组,他等于放弃了和中国在科技领域深度合作的可能,被迫更深地绑在美国的战车上。
故事还没完。11月,APEC峰会要在庆州开,那里是李在明的家乡。在自己的老家办这种级别的国际活动,本该是他的高光时刻,也是外界看来他弥补对华关系的最后一次机会。
但外交不是这么算的。信任这个东西,打破了就很难再粘起来。没有9月份在北京的善意铺垫,11月份在庆州的会面,大概率也只是走个过场,握握手,说几句不痛不痒的客套话,不可能有什么实质性的成果。
你可以想象那个画面。李在明站在他家乡的舞台上,看着台下的中国代表团,心里会是什么滋味?他会不会后悔,当初亲手推开了一个本可以和世界大国领导人并肩站在一起的机会?
他做出了一个安全的选择,一个让华盛顿满意的选择,但这个选择也注定了他只能是一个“代理人”式的总统,而不是一个能为自己国家开辟新道路的领导者。
当他面对故乡的父老乡亲时,他要如何解释,自己为何放弃了一个让韩国在国际舞台上更加自主的机会?这个答案,可能只有他自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