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4月,一个消息震动了整个129师——772团团长叶成焕牺牲了。这个消息像一颗子弹,击中了整个八路军的神经。他不是普通的团长,而是刘伯承眼中的“心头宝”,是386旅的尖刀人物。可就在他即将升任副旅长的前夜,倒在了战场上。如果他没牺牲,后来的开国将帅名单里,会不会少一个许世友?这个问题,至今没人敢下定论。
有人说,772团是八路军最能打的团,有人说,李云龙才是真正的传奇。其实,李云龙的原型王近山,当年只是叶成焕的副手。一个是上将级别的人物,一个是后来的少将,资历、战功、地位,差得不是一星半点。但影视剧里,李云龙成了英雄,叶成焕却几乎没人提。这是不是有点不公平?你可能会问,那为什么叶成焕没被拍成电视剧主角?这个问题,我们先不急着回答。
叶成焕是谁?1929年就参加革命,15岁加入红军,一路从红四方面军打到八路军,1937年成为772团首任团长。他的搭档是谁?谢富治,后来的陈谢兵团政委;副手是谁?王近山,未来的“疯子将军”。这样的配置,放在今天就是“国家队级别”。但叶成焕的履历里,也有一段黑历史——他在嘉陵江战役中曾下令处决战俘,因此被撤职。这段经历,像一块阴影,挡住了他晋升的脚步。但即便如此,他依然是八路军早期最耀眼的指挥官之一。
有人说,叶成焕太冲动,杀俘虏是大忌,被撤职是咎由自取。也有人说,那是在特殊环境下不得已而为之,换谁都不一定做得更好。历史的评价总是两极分化。有人把他比作“红军里的赵子龙”,有人却说他“功过参半”。但不管怎么说,他牺牲了,而且是倒在了最前线。如果他没死,会不会改变八路军高层的格局?这个问题,似乎没人愿意深究。
叶成焕牺牲后,772团依旧英勇,但再也没有了那种“尖刀团”的锐气。部队换了几任团长,但没人能复制叶成焕的风格。有人开始质疑,是不是八路军当时太依赖个人英雄主义?也有人反驳,正是有叶成焕这样的人,才撑起了抗战初期的士气。但无论如何,历史无法重来。他的牺牲,成了129师永远的遗憾。而更讽刺的是,后来李云龙这个“虚构人物”成了英雄,叶成焕却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说叶成焕是个英雄,估计没人反对。说他该当上将,也合情合理。但现实是,他死得太早,连军衔都没来得及评。有人说,他要是活下来,肯定是上将中的上将。也有人说,历史没有如果,叶成焕已经用生命证明了一切。可是,为什么我们更愿意记住一个虚构的李云龙,而不是真实的叶成焕?是不是因为李云龙更“接地气”?还是因为真实的历史,有时候太沉重,我们宁愿选择看戏?
如果叶成焕没牺牲,他会不会成为开国上将?如果他成了386旅副旅长,许世友还有机会上位吗?我们一边缅怀真实的英雄,一边又把虚构人物捧上神坛,这算不算一种“精神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