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这支杂牌军,竟让东野十万大军铩羽而归,啥来头?
要说解放战争里头的硬骨头,四平绝对算一个。1947年6月那会儿,林总指挥的东北野战军,气势正盛,打算一鼓作气拿下这个辽北重镇。这已经是第三次围攻四平了,前两次的交手,让东野上下都觉得,这次稳了。
情报上说,城里守军是陈明仁的第71军,撑死了也就一万多人,还是残兵败将,士气低得能钻进地缝里。这不就是送到嘴边的肥肉嘛!可谁能想到,这块以为是肥肉的骨头,差点把东野的牙给崩了。
守城的国军第71军,这番号听着挺陌生,不在大名鼎鼎的“五大主力”之列。可你要是觉得它是个软柿子,那可就看走眼了。这支部队,骨子里流淌着“御林军”的血,骄傲得很。
陈明仁这个湖南犟骡子,硬是带着这支看似残破的部队,在四平城里跟十好几万的东野大军死磕了将近二十天。最后东野伤亡上万,眼瞅着国军的援兵快到了,只能无奈撤围。这一仗,把第71军和陈明仁的名号,打得震天响。
很多人就纳闷了,这71军究竟是何方神圣?凭什么能有这么强的战斗力?说白了,这支部队的祖上,那可是阔气得不行。它的前身,就是大名鼎鼎的第87师和第88师,老蒋当年心尖尖上的德械师。
这故事得从1927年说起。老蒋在南京定都,总得有自己的禁卫军吧。于是,抽调了总司令部警卫团的底子,扩编成了首都警备师。这支部队的门槛高得吓人,军官清一色黄埔生,装备全是顶配,妥妥的样板部队。
没过几年,这支部队就跟吹气球一样膨胀成了警卫军,下头管着两个师。放到当时刚打完中原大战的中国,这支部队的编制和兵员素质,绝对是独一档的存在。
1932年,日本人跑到上海搞事情,“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警卫军番号一改,成了第5军,军长是张治中。他手下那两个师,就是后来的87师和88师。这俩师,就是71军最老的家底。
当时的第5军,黄埔军官密度全国第一,战术素养没得说。在上海,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87师和88师打得有声有色,是少数能跟日本人硬碰硬掰手腕的中国军队。
仗打完了,第5军的番号撤了,但这俩师的底子还在。后来老蒋搞“调整师”计划,要把部队德国化,87师、88师还有从它们那抽调老兵组建的36师,就成了第一批试验品。虽说也就是发了些德国钢盔、毛瑟步枪,离真正的德械化差着十万八千里,但好歹样子是有了。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这三支“样板师”被一股脑儿全投进了上海这个血肉磨坊。从淞沪会战到南京保卫战,德械师的精锐几乎被打光,那点德国货也消耗得七七八八。再后来,这三支部队的残部被捏到一块,正式组成了第71军。
抗战八年,71军南征北战,兰封、武汉、滇西,哪场硬仗都少不了它。可老兵一个个倒下,新兵不断补充,曾经的王牌风采早已荡然无存,慢慢沦为了一支普通的中央军主力。等到抗战胜利,部队换上了一部分美式装备,跟着杜聿明杀进了东北。
在东北战场,71军起初还算能打,可很快就出了问题。88师师长胡家骥跟新六军的廖耀湘不对付,被一纸调令给撤了。新来的师长为了安插自己人,把基层军官换了个遍,结果部队指挥系统一团糟,没多久就在新站被东野打了个毁灭性的伏击。
接着,91师又被调走。陈明仁没办法,只能东拼西凑,拉了些地方保安团的人,搞了个“暂三师”出来,勉强维持着三个师的架子。这时候的71军,战斗力已经滑到了谷底。
所以,1947年东野判断四平守军不堪一击,不是没有道理的。可他们算漏了一个人,那就是陈明仁。
这个被同僚称为“怪才将军”的湖南人,在战前硬是把城里所有能拿枪的,包括地方保安团队,全都组织了起来,把守军从一万多人扩充到了三万。他还亲自跑到一线,把指挥部设在离前线最近的地方。
四平的工事本来就坚固,街道又窄,特别适合打巷战。陈明仁就利用这点,跟东野玩起了“添油战术”。他把兵力分成好几拨,一个点一个点地死守。哪个地方顶不住了,他就亲自带着督战队上去,稳住阵脚。有意思的是,他还发明了“大豆防御工事”,把美国援助的、已经发霉不能吃的大豆装进麻袋,和沙土混在一起当掩体,效果出奇地好,特别能吸收子弹和炮弹破片。
就这么着,东野的进攻节奏被彻底打乱,伤亡数字蹭蹭往上涨。打了快二十天,城里的守军也从三万多人拼得只剩下四千来人。就在四平城摇摇欲坠的时候,国军的援军赶到了,东野只能选择撤退。
这一战,成了陈明仁军事生涯的巅峰,也成了71军最后的辉煌。可笑的是,战后陈明仁非但没有得到重用,反而因为那个“大豆工事”,被政敌杜聿明告了一状,说他“滥用美国援助物资”,直接给撤职查办了。
主心骨一走,这支部队的魂也就散了。1948年3月,东野再战四平,换了将的71军下属88师,没撑多久就全军覆没了。到了辽沈战役,军长换成了向凤武,奉命去给锦州解围,结果在黑山、大虎山一带被东野团团包围,五天之后,全军覆没,军长向凤武和87师师长都成了俘虏。这位向凤武后来被送去战犯管理所改造,直到1960年才被特赦,也算是有了个善终。
这支部队的故事还没完。国民党在南方用残部又重建了71军,但此时的71军,早已是徒有其名,里头全是抓来的壮丁,一触即溃。
1949年8月,已经当上兵团司令的陈明仁在长沙通电起义,希望老部队71军能跟着他一起走上新路。可惜,当时的军长彭锷铁了心要跟老蒋走,带着主力就跑了。
几个月后,在广西,这支命运多舛的部队,终于走到了尽头。在上思地区,他们被四野39军包围,全军覆没,军长、副军长、师长,一个没跑掉,全都当了俘虏。
说到底,71军在解放战争时期,已经算不上一线的王牌了。它之所以能在四平打出那场惊天动地的防御战,靠的不是装备,也不是什么“德械师”的虚名,完完全全就是靠着陈明仁这个人的能力和意志。一支军队的战斗力,有时候真的就系于一人之身。有他在,残兵败将也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他一走,精锐之师也可能瞬间土崩瓦解。71军的兴衰,就是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