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2024年中国公募基金配债规模达18.87万亿

(来源:ETF炼金师)

一、公募基金配债情况总览

截至2024年末,中国公募基金的配债规模已达到18.87万亿人民币,位列市场第二,占我国债券市场177万亿托管余额的比例为10.7%。自2023年四季度开始,受债牛行情的推动,债券基金的配债增速显著加快,迅速跃升至20%以上。2023年四季度债券收益率在政策宽松和财政收缩效应下快速下行,债券基金的规模和债券资产配置力度明显提升,债券基金的配置债券规模突破10万亿元。2023年四季度,债券投资的同比增速从2023年第三季度的7%大幅攀升至20%以上。展望2025年,债市整体将回归低位震荡,增速可能再次回落至10%以下。

债券型基金的配债偏好主要集中在政金债和普信债。从结构上看,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债券型基金的主要投资组合包括政金债(占比38%)和普信债(包括短融、中票和企业债,占比29%),其他金融债(占比20%)、国债(占比6%)和同业存单(占比3%)。

二、公募基金市场概览:监管定义的品种分类和制度框架

(一)公募基金品种分类:根据投资资产及比例划分

根据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公募基金可大致分为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基金中基金(FOF)、混合基金等。至2024年底,中国公募基金的总规模为32.3万亿人民币,其中货币市场基金占比42%(13.6万亿),债券基金占比33%(10.5万亿),股票基金占比13%(4.1万亿),混合基金及其他基金规模相对较低,合计占比约13%。

(二)公募基金监管框架:制度体系、运作规范、税收规定

1、公募基金:资管新规、基金制度、机构改革的多重监管要求

自2004年基金法实施以来,中国公募基金的监管体系经历了多次迭代和完善,涵盖了基金的运作、流动性管理和销售等多个方面。1997年,《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确立了初步的公募基金监管框架。2003年,《证券投资基金法》的通过标志着公募基金的法律地位得到明确。2004年,证监会发布了六项配套规章,形成了从募集到运作的全链条监管覆盖。

2018年资管新规的发布,推动了公募基金监管的转型,促使行业逐渐转向净值化管理和打破刚性兑付。2023年,证监会启动了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迈进,强调回报投资者的重要性。此外,预计将进一步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推动公募基金的高质量发展。

以上监管法规为公募基金的投资范围、杠杆、久期、估值及流动性等方面提供了明确的要求。具体包括:

(1)投资范围方面,股票、债券、基金及其他衍生品均可投资,尤其对高等级信用债的投资比例有明确要求。

(2)杠杆率方面,开放式公募基金的杠杆率不得超过140%,而封闭式基金不得超过200%。

(3)估值方法方面,大多数产品采用市值法计量,部分产品可使用摊余成本法。

三、公募基金运作特点:从资金端到资产端的运作机制

1、资金来源:自2017年以来,公募基金因其较强的净值管理能力进入了快速扩张阶段。截至2024年底,以债基和货基为主的固收类基金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占比接近75%。

2、债券型基金的资产配置主要集中在债券投资上,现金类资产占比相对较低。政金债和信用债占比较高,尤其是重仓AAA级信用债超过90%。其久期多在2至4年范围内,与债市行情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当前债券型基金的杠杆率普遍在110%至130%之间,投资组合的风险收益特征也呈现出明显差异。

3、货币基金的资产配置以流动性为首要考量,主要投资于同业存单、银行存款和买入返售,合计占比超过90%。货币基金的平均剩余期限在70至85天之间,杠杆率在105%至110%之间,收益率与市场资金利率高度相关。

四、基金机构行为对债市的影响:关注定价权、季节性、产品创新及新趋势

1、定价权:根据2024年的市场表现,基金在政金债、长端国债新券以及1-3年期限的信用债中具有明显的定价权。

2、季节性特征:公募基金“追涨杀跌”的特性使其在市场中展现出明显的季节性行为,尤其在二季度的配债高峰及年末的资金抢跑等现象更加突出。

3、产品创新方面,基金行业不断推出新产品,如摊余成本法定开债基和同业存单基金,这为市场带来了新的结构性机会。

4、新趋势:包括久期策略的拉升、交易行为的频繁化以及低费率产品的加速发展,这些趋势将推动公募基金行业不断演进。

此外,风险偏好的持续变化也可能导致基金赎回潮加剧,进一步影响市场流动性及投资者信心。

足球资讯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