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是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核心病理机制,根据病因可分为 A型胰岛素抵抗(原发性/遗传性)和 B型胰岛素抵抗(继发性/自身免疫性):
1. 病因与发病机制
根本原因基因突变(如胰岛素受体基因 INSR 突变) 自身抗体(如抗胰岛素受体抗体,抗胰岛素抗体)
遗传性 家族遗传(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 通常无家族史,与自身免疫疾病相关
关联疾病 罕见综合征(如Rabson-Mendenhall综合征)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病
2. 临床表现
起病年龄 儿童或青少年期 成年(尤其女性,40-60岁高发)
典型表现 - 严重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 黑棘皮病- 卵巢高雄激素血症(女性多毛、闭经) - 波动性高血糖(可自发低血糖)- 皮肤表现(如狼疮皮疹)- 自身免疫病症状(关节痛、口干)
代谢特征 极度胰岛素抵抗(需数千单位胰岛素) 胰岛素抵抗程度多变,可伴低血糖(抗体阻断受体后偶发胰岛素样作用)
3. 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 - 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100 μU/mL)- 基因检测(_INSR_突变) - 抗胰岛素受体抗体阳性(ELISA或放射免疫法)- 低补体水平(C3/C4降低)
影像学/其他 卵巢超声(多囊卵巢) 排查自身免疫病(如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
4. 治疗策略
核心治疗 - 大剂量胰岛素+胰岛素增敏剂(如二甲双胍)- 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试验性治疗 - 免疫抑制(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 利妥昔单抗(CD20单抗)清除B细胞
对症处理 - 女性高雄激素血症:抗雄激素药物- 黑棘皮病:局部维A酸 - 低血糖时给予葡萄糖- 控制自身免疫病活动
预后 终身管理,预后差(并发症多) 部分患者抗体可消退,预后相对较好
5. 关键区别总结
A型:基因突变导致受体功能缺陷,需基因确诊,治疗以代谢管理为主。
B型:自身抗体攻击受体,需免疫抑制治疗,可能伴随其他自身免疫病。
注:两者均需与常见肥胖相关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鉴别,后者无基因突变或自身抗体,治疗以生活方式干预和常规降糖药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