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门让全团豁出命的小钢炮》
1943年的秋天,天特别冷。
冀东某个村子的土墙上,残破的抗日在风中抖动。
团部里烟雾缭绕,几个干部围着一张破桌子,眼睛都盯着中央那门缴获的小迫击炮。
团长一巴掌拍在桌子上,震得煤油灯的火苗直晃悠:"弟兄们都听好了,就是拼到最后一颗子弹,也得把这宝贝抢回来!"
那时候八路军的装备,说出来都是泪。战士们的枪,膛线磨得跟擀面杖似的,子弹更是金贵得像眼珠子,每人最多分到三五发。对面小鬼子呢?机枪当步枪使,迫击炮跟不要钱似的乱轰。就这装备差距,搁现在游戏里那就是地狱难度开局,连外挂都救不了。
有个事儿说出来不信。某次伏击战,几个新兵蛋子第一次看见重机枪,愣是以为是什么新式武器。老兵苦笑着说:"看见没,那家伙一响,咱们就得趴下一大片。"这话说得轻巧,实际上每次冲锋,活着的都是捡了条命。
抢炮那天晚上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露水打湿了单薄的军装。山谷里静得吓人,连虫子都不叫了。忽然远处传来车轮声,鬼子的运输队慢悠悠地晃进埋伏圈。三班长眼睛尖,一眼就瞧见了马车上的那个铁疙瘩——他们豁出命也要抢到的小迫击炮。
战斗打响那会儿,子弹嗖嗖地从耳边飞过。有个小战士吓尿了裤子,但手里攥着手榴弹就是没松过。最险的是几个鬼子要炸炮,三班长愣是拖着受伤的胳膊扑了上去。那一仗打完,山坡上的野花都染红了。活下来的战士抱着缴获的小炮又哭又笑,像捡着个金疙瘩似的。
后来这门炮可威风了。打王庄据点的时候,鬼子龟缩在炮楼里不出来。咱们把这宝贝架在土坡上,一炮就把鬼子的机枪轰成了哑巴。楼里的鬼子慌了神,不到半小时就扯出白床单投降。战士们围着这门炮又叫又跳,比过年还高兴。
现在博物馆里看见这些老物件,总觉得不过是个铁疙瘩。可那年头,就是这样的铁疙瘩,能救命啊!多少战士用血肉之躯换来的,不是一门炮,是一个念想——让更多人能活着看见胜利的念想。
[想想看,要是换作现在,你会为了一件能改变战局的武器付出多大代价?]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建议或指导,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